定位點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定位點

一區一特色文化月華活動-岸裡大社巴宰語繪本2 成果發表

更新日期:2018-11-23 2048
神岡區公所107年度一區一特色

「新廣神采季-風(香)、花(餅)、雪(漆)、月(河)」(二)
文化月華單元:『岸裡大社巴宰語繪本2-失落的鄉音aiyan~阿維的故事』成果發表會及繪本原創手稿展出

  • 在很久以前台灣中部住著一個族群叫巴宰族,巴宰族包括阿里史社、烏牛欄社、樸仔籬社、岸裡社。巴宰〈Pazeh〉是平埔的一支,300多年前清朝康熙年間,清朝政府為了治理台灣,即獻計收買英勇善戰的巴宰族人來協助平定當時的番亂。1699年岸裡社頭目阿莫率族人協助平定吞霄社番之亂,被清廷封為岸裡社第一任總土官,岸裡社乃成為巴宰族的總稱。1716年岸裡社從大甲溪北岸移居大甲溪南岸今天的大社村,因此有岸裡大社之稱。
 
  • 神岡素有中部早期開發中心之稱,原為平埔族岸裡大社舊部所在,在漢人尚未大舉遷移台灣之前,巴宰族人過著優游自在與世無爭的群居生活。他們以採集野菜野果以及漁獵為食,當時遍野有著梅花鹿、山羌、果子狸…等野生動物,供應族人狩獵;大甲溪、大安溪、鯉魚潭溪各種的魚蝦…可供族人捕捉,他們深諳水性素有「水番」之稱。自從漢人為拓墾荒地,開鑿葫蘆墩圳與其各支線水圳,引入大甲溪豐沛水源灌溉農地,將原本平埔族人狩獵、採集維生的旱埔地轉變為豐饒的水田,致巴宰族人的生存空間大受影響,1715年岸裡社番歸化清廷,巴宰族人與漢人接觸接納漢人,隨著接受漢人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,逐漸漢化,卻也因而受到種種欺騙、剝削…等等數 不盡的不公平待遇,170餘年之間致使部分巴宰族人被迫遷移,流離失所。
     
  • 歷史的遺跡與族群的故事綿延數百年,神岡區公所107年一區一特色計畫延續105年「鴃舌侏離.牙牙學語(時移俗易—洋教入傳看百年教會,學在地土語)」之巴宰語啟蒙篇後,將再度引領大家認識巴宰族人吟唱的aiyan曲-巴宰族傳統過年晚上祭祖靈結束後唱埃焉(aiyan),由一人起頭帶唱,內容或祝福或祈雨或祖先故事或情歌…,唱時需一面跳舞一面敲鑼。本次由岸裡社末代通事潘永安嫡系潘淑清主任主編,神岡國小師生、志工共創繪本插圖所完成之『岸裡大社巴宰語繪本2-失落的鄉音aiyan~阿維的故事』,彷彿滑進時光隧道般,一起探尋巴宰族人的日常生活與感人勵志故事吧。

相關照片

返回頁面頂端 台中旅遊網 FB Chat